朱永新:我们一起在云端起舞
点击蓝字关注我们
本文是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为邱华国、吴虹主编的《新教育的云伴读》一书所作序言。“云伴读”,因突发疫情而成,新教育研究院学校管理研究所紧急策划,从正月初七到正月二十二,前后十七天,特邀伴读专家、名校长、名师近百位,通过沪江网平台为师生伴读各种书籍一百多本,受惠师生达五十多万人次。活动得到山西教育出版社青睐,将活动资料集结出版。
我在去年出版的《未来学校》一书中,对未来教育的趋势做过这样的预判:在未来的某个时候,学生再也不需要按部就班、整齐划一地出现在同一个校园、同一间教室,学习的时间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,学习的内容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。于是,很多人通过各种途径问我,未来何时会来?
我也无法确切地回答这个“未来”到底是哪一天,因为我知道,教育的变革,不会像社会革命一样,一夜之间风云突变。但我冥冥之中感觉到,在社会结构正在被扑面而来的互联网、信息技术解构、重建的大趋势面前,融化传统教育坚冰的这个临界点已经很近很近。
谁都不会想到,一场疫情,直接把未来迁移到了现在。最近这几天,“网课”一下子成为了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高频词,很有些“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”的味道。网课潮的到来,看似偶然,其实必然。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学习革命,有的人抵制吐槽、围观等待,有的人手忙脚乱、无所适从,有的人从容应对、优雅起舞。让我感到特别欣慰的是,很多新教育人迅速地融入到了这场时代之舞,有的甚至成为了翩翩的领舞者。
《为孩子重塑教育》的作者在序言中说:“每当事情进展和预期不符时,无论是关于某个孩子、某个班级、某所学校,还是全国教育界,我们都将矛头直指教师,从来没想到要去做点什么来支持他们。”在这个非常时期,新教育人在自问:我们该为校长、老师们做点什么?孩子们停课不停学最该学什么?在修复中国教育基因行动中,在引领教育改革的潮流中,新教育人从来都不会缺席。
正月初四那天,志文与我联系,说新教育学校管理研究所拟联手苏州半书房、互加计划、嘉学院等机构,推出面向校长、教师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“云伴读”公益课程,帮助大家打发闭门不出的日子。我当时就拍案叫好,觉得这是我们新教育人应有的气魄和担当。因为是头一次做这样的尝试,他们也拿不准到底会有多少人关注。但我觉得,这如同在寒冷的冬夜燃起一堆火,只要有足够的温度,一定会吸引需要取暖的人。
事实真的如此,事实也超乎了想象。据了解,“云伴读”课程开播期间,先后获得了近50万人次播放,其中参与直播的约40万人次——而这是在没有行政要求下的产生的数据。尽管“云伴读”课程直播已经结束,但大家点播回放课程资源的热情仍然不减,每天仍然以上万人次在递增。我不知道有哪一所大学能在线下承担起如此规模的教师培训,有哪一所学校的课程能得到这么多孩子的青睐,但“云伴读”做到了。“云伴读”之所以受到师生们的追捧,我觉得主要有三个原因:
一是阅读的力量。我一直认为,阅读是最好的教育,人是由他所读过的书造就的。读最好的书,就是与最好的人为伍。通过我们这么多年的奔走呼吁,包括新教育人在内的很多校长老师,已经将“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”当作了一种生活方式 。阅读,正在成为新教育学校的行走方式,成为全社会尊崇的风尚。可以说,只要一说起阅读,哪里有召唤,哪里就会有回应和聚集。“云伴读”组织者主动顺应这个趋势,祭出“经典伴读”的旗帜,为少年儿童、校长教师这两个群体筛选出了总计近百部的教育、人文经典,开启了持续近一个月的伴读行动。他们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拉起一支浩浩荡荡的阅读队伍,这既在意料之外,又在情理之中。是经典的力量,阅读的力量,让师生们一起靠近并彼此温暖。
二是名师的魅力。从阅读实践的角度看,经典阅读并不轻松,没有定力,没有适宜的策略做支撑,很容易浅尝辄止,半途而废。有时酒香也怕巷子深,好东西是需要吆喝的。请专业人士带着师生一起读,这就如同为阅读之旅提供了清晰的路标、借力的拐杖、照亮远方的灯。这次“云伴读”不仅在阅读清单的选择上秉持了经典性,而且在导读嘉宾的选择上力求“名人效应”。35位校长教师的伴读导师,有近一半的是作者本人,其余均是一直活跃着教育界的知名学者、教育专家、名师。为学生伴读的导师,有的是资深作家,有的是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名师。由他们操刀烹制伴读大餐,带来的不仅是文字之美,还有领读者本人丰富的人生感悟和人格魅力。据说,有不少校长老师和孩子是冲着自己心仪的专家来听课的。“云伴读”在这个特殊时期,用经典的力量旋起教育的“追星潮”,也算是善莫大焉。
三是网络的优势。无数的事实表明,网络是一个将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地方。如果没有网络平台,在这疫情期,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,用几乎零成本的方式,让近百位教育名家、名师放下手头的事务,做经典阅读的引路人,断然不可能;如果没有网络平台,能够把近百万天南海北的校长老师和孩子们聚拢在一起,用近一个月的时间,足不出户完成一场潜心阅读的心灵之旅,更不可能。据说,《瓦尔登湖》的那场伴读,是由远在美国的郁宁远老师带着他的在那里“微留学”的苏州学生,在瓦尔登湖畔完成的。数千名国内读者借助网络,感受到了瓦尔登湖的自然之美,看到了梭罗生活过的场景。人在现场的冲击感,让很多人震撼了。是网络的优势让一场经典导读,跨越国界,精彩呈现了。
我是在2020年2月2日被安排上线伴读的,这是个令我终生难忘的日子。因为在这一个日子,我不得不和很多人一样,被突如其来的疫情囿于家中,倍感无奈;但也是在这一个日子,我有幸在自己的书房里,和全国的2万多名的校长教师,相约同一时段在线共话未来学校,一起经历、见证由云技术驱动的学习方式变革。最近,一位还没有走上教师岗位的“未来教师”在给我的信中这样写道:“我身在乡村,自从知道有‘云伴读’的那天起,每天用数据流量来实时参与,尽管不时的伴有卡顿,仍然坚持听完,因为内容太有吸引力啦!”
“云伴读”牛刀小试式的精彩出场,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启示。由大数据、云技术、智能化等撬动的社会变革已经真实地发生,全球教育大业已经被这股浪潮裹挟着,走到了历史性的拐点。由此带来的学习方式变革、教育资源重组已经不可逆转。在这场教育革命正在上演之时,我们有多少校长教师、孩子和父母已经做好了准备?
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,这是新教育人的天命。近百万的“云伴读”追随者与1600万教师和数亿的中小学生的庞大群体比,只是沧海一粟。我们用什么方式来唤醒更多的师生,从传统教育的窠臼中走出来,加入到指向未来的教育之舞?“云伴读”似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性。
风乍起,吹皱一池春水。校长教师的“云伴读”暂时划上了一个逗号,但它所带来的影响仍在持续发生。很多校长已经决定将今年的云伴读资源作为教师培训资源,让更多的师生受益。由“云伴读”搅动的这一池春水,正在向着未来激荡。
最后,我把我关于未来教育思考的三句话送给大家:未来总要来,不请它自来。未来正在来,现在有未来。美好的未来,行动做起来。
让我们一起合着时代的节拍,在云端上起舞。
文章回顾
■……